铁路RTK技术应用
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。美国的GPS、俄罗斯格洛纳斯、欧盟的伽利略一起构成了全球四大导航卫星系统。回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,其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、北斗二号系统和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。随着2020年第55颗北斗卫星升空及北三正式完成组网,北斗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。北斗系统为经济建设提供自主可控、稳定可靠的时空基准,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安全、提高社会生产效率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、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。
铁路是国家关键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,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,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我国铁路线路分布辽阔,大多横跨东西、纵贯南北,铁路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复杂地质、气候、自然环境考验。截至2023年底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.9万千米,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.5万千米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,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速度最快、运营里程最长、铁路速度最高、运营场景最丰富的国家。
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,北斗、5G等技术不断赋能交通运输领域基础设施建设。国务院、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《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《数字交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指导“十四五”时期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,支撑科技强国、交通强国建设。交通强国,铁路先行。2021年12月,国家铁路局印发《“十四五”铁路科技创新规划》,提出“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、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铁路技术装备、工程建造、运输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,加强智能铁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,推进大数据协同共享,促进铁路领域数字经济发展,提升铁路智能化水平”。
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铁路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而构建现代化智能铁路,离不开时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、全天时、高精度的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,在智能铁路建设中可发挥重要的时空信息支撑保障作用。
铁路工程勘察设计、施工建造、运营维护等阶段对定位、导航、授时和通信功能有着较为广泛的需求,涉及列车通信与信号控制、客货运输管理、安全预警防护、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、授时管理、应急救援等多项业务场景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保障,可在高精度位置服务、时间同步、应急通信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。结合当前铁路行业实际需求,将铁路行业北斗应用方向按照功能大致进行如下归类(图1)。
图1 铁路行业北斗应用
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: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建设和维护铁路精密工程控制网系统,对铁路基础结构及周边环境形变实施监测管理,对轨道精确安装和高平顺性的维持提供支持。
安全预警防护: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追踪工务、电务、供电作业人员和列车位置信息,实现人员安全防护和列车接近预警,主要包括施工人员防护系统、列车追踪预警系统等。
客货运输管理: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追踪列车位置及运行轨迹,实现货物与机车匹配和调度管理等,主要包括客货运输定位跟踪、机车调车作业、列车完整性检测等。
列车通信与信号控制:用于保证列车安全、高效运行的核心控制系统,主要包括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和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,基于列车位置实现对列车的超速防护安全控制和自动驾驶功能。
授时管理:通过北斗授时功能实现列车系统时间同步,包括信号设备时间同步和运营调度时间同步。
旅客服务:利用北斗系统提供的精准定位、导航、授时信息,以商旅服务为重心,集纳旅游、文化、商业相关大数据,融合车辆调度和转车信息,向旅客提供多样化服务。
应急救援:利用北斗定位导航功能建立铁路应急救援系统,同时结合既有通信手段和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,实现救援现场的信息采集,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,为救援调度指挥提供有效保障。
综合支撑:整合北斗、高分、铁路业务数据资源,连接行业“信息孤岛”,打通数据壁垒,实现数据集成、共享、分发和应用,为铁路业务和新兴业务提供平台化支撑。
2023年3月,国家北斗重大专项面向铁路行业的首批综合应用示范项目——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并通过验收,示范工程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后,首次系统性验证了在9大铁路业务版块“北斗三号替代/主用”的成熟度和可推广性,为建立铁路行业北斗应用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,为北斗赋能智能铁路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。
智能铁路建设涉及到铁路工程建造、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等全领域的转型升级,通过综合应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、人工智能、北斗、自动控制等技术,实现铁路移动装备、固定基础设施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、泛在互联、融合处理、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,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。北斗赋能智能铁路建设,可在基础设施网络、多源传感终端、时空大数据等三个维度进行融合应用。一是北斗天基/地基增强网融合5G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网络,可实现智能铁路路网信息快速交互及高速互联;二是北斗终端融合监控摄像头、激光雷达及监测传感器,可实现智能铁路基础设施泛在感知与智能空间定位;三是北斗时空信息融合地理空间信息、铁路业务数据等,可实现智能铁路全生命周期数据互联互通与数字资产增值。
RTK基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地面全球定位系统差分技术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取消GPS定位过程中的常规误差来提高准确度,从而使地理信息的精确度得到提高。
RTK基站是一种通过差分定位技术来实现GPS信号精确定位的设备。其原理是利用两个接收器,一台称为基站,一台称为移动站(或者称为载流板、机载台),通过距离差分技术来提高GPS定位的精确度(如下图2)。该技术的主要基本原理包括:基站记录两个以上卫星的时空信号信息,以此建立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观测量;移动站同时也记录这些卫星的信号信息,再将这些信息与基站记录的同一时刻发射的信号信息作对比,计算得到两个站之间的距离误差,最终根据不同的算法来消除误差,得到高精度的位置信息。
图2 RTK原理示意图
图3 RTK基站实物图
RTK技术需要基站和移动站之间建立外部通信链路,通常使用无线电或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。在开展RTK测量之前,首先需要采用严格的标定方法来确定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位置关系,并确保两个站点可以同时接受到被观测卫星的信号。在野外工作中,RTK基站安放在基准点上,移动站载着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实地勘测,采取等高线法、三角高程法等方法作测量。在整个过程中,技术人员要确保移动站与基站始终保持通信。
U6普适型监测基站一体机,内置自主高精度低功耗定位模组,主机采用一体化设计,易于安装、维护,超低功耗设计,减少对系统配置电池容量和太阳能电池板功率的要求,降低站点建设与运营成本。
图4 U6普适型监测基站一体机
有以下几个特点:
主机集成高精度低功耗定位模组,支持BDS B1I/B2I/B3I/B1C/B2a, GPS L1/L2/L5 ,GLONASS L1/L2,Galileo E1/E5a/E5b, QZSS L1/L2/L5,多星解算;
基于Linux平台的4G全网通方案,全面支持移动/联通/电信 2/3/4G网络,兼容更好、信号更强,连接更稳定;
主机内置高精度三轴加速度计和气压计,结合全新设计的融合算法引擎,有效剔除误报,支撑中长期预警。
主机可定期上报设备位置、网络状态、信号强度、收星状态等主机状态,支持云平台对远程设备的重启、设置、升级等操作。
主机支持RS232\RS485、4G、蓝牙、WIFI和Lora电台数据传输,数据链齐全,满足各类传输需求。
产品规格如下:
配置 | 内容 | 备注 | |
GNSS | GPS | L1(C/A)/L2P(W)/L5 | |
GLONASS | G1/G2 | ||
BDS | B1I/B2I/B3I/B1C/B2a | ||
GALILEO | E1/E5b/E5a | ||
QZSS | L1/L2/L5 | ||
支持数据格式 | NMEA-0183 | ||
修正量I/O协议 | RTCM3.X | ||
固定收敛时间 | ≤10s | ||
定位精度 | 单点定位 | 平面:1.5m高程:2.5m | |
RTK | 平面:8mm+1ppm 高程:15mm+1ppm | ||
静态解算 | 平面:2.5mm+1ppm 高程:5mm+1ppm | ||
加速度测量 | 测量范围 | ±6g | |
测量精度 | ±1mg | ||
采样间隔 | 0s~24h | ||
上传间隔 | 0s~72h | ||
倾角测量 | 测量范围 | ±90° | |
测量精度 | ±1° | ||
采样间隔 | 0s~24h | ||
上传间隔 | 0s~72h | ||
系统平台 | 网络通信 | 全网通 LTE FDD: B1/B3/B5/B8 LTE TDD: B38/B39/B40/B41 TD-SCDMA: B34/B39 CDMA: BC0 WCDMA: B1/B8 GSM: 900/1800MHz | |
蓝牙 | V2.1+EDR/V4.0 双模 | ||
WIFI | 802.11 b/g/n | ||
Lora扩频无线传输 | 频率:410.125~493.125MHz 发射功率:30dBm 通讯距离:10km(空旷条件下) | ||
内置存储 | 板载32GB,可用空间24GB | ||
SIM | 外置SIM | ||
自定义工作模式 | 自动调节和人工调节 | ||
指示灯 | PWR 电源灯 | 上电时点亮 | |
RTK 模式灯 | 基准站:基站正常启动--常亮 移动站:固定解--常亮 单点/差分/浮点解--闪烁 | ||
SD 数据灯 | 存储数据状态下,每写入4K闪烁一次 | ||
4G 移动网络灯 | 移动网络联网成功时点亮 | ||
SENSOR 传感器灯 | 有传感器数据连接时点亮 | ||
环境特性 | 工作温度 | -40℃~+85℃ | |
存储温度 | -40℃~+85℃ | ||
抗震 | IEC60068-2-6 | ||
三防等级 | IP68 | ||
电气特性 | 供电 | 9~36V DC | |
功耗 | 1.8W(仅定位记录功能) 2.1W(开启4G传输功能) 5.5W(同时开启4G和电台传输) | ||
数据口 | 12芯接口(RS232+RS485+供电) SMA*1(Lora电台) | RS485支持标准Modbus协议 | |
物理特性 | 材料 | PC+ABS+铝合金 | |
尺寸 | Φ213x136(mm) | ||
重量 | ≤2.1kg | ||
配件 | U6主机 | 1台 | |
电台天线 | 1根 | ||
数据供电线 | 1个 |
北斗系统在重点运输过程监控、运营调度、铁路监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提升了运输安全性和科学性。国铁集团积极推进京张高铁北斗示范应用,京张高铁现已初步具备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,让智能京张的内涵更加丰富。铁路在京张高铁构建高精度位置服务网,形成京张高铁北斗应用基础支撑;依托既有的动车组车载系统,实时掌握高铁列车位置信息,为列车运行时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,北斗车载高精度定位终端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,实现轨道级精确导航。
图5 铁路高精度定位应用效果
开展上道作业人员辅助防护应用,实现对作业人员的位置监控、作业轨迹回放和安全预警。上道作业人员佩戴可穿戴式高精度定位终端,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,并具备TTS语音播报和报警功能,能够在人员超出安全边界或有列车经过时提前预警,确保上道作业人员安全。同时,巡检人员轨迹可达到轨道级,可以实时监控巡检人员巡检工作完成情况。
图6 北斗支持铁路人员日常巡检
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,其服务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共享。铁路行业是北斗系统应用的重要领域,对位置服务和时间同步的需求广泛而迫切,将北斗系统与铁路行业基础设施融合应用,也是推进智能铁路发展、落实交通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。当前,北斗技术正逐步应用于铁路工程建管养运服全生命周期,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时空位置信息服务和关键技术支撑。未来,北斗系统将以时间和位置为纽带,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网络、多源传感终端、时空大数据等融合应用,助力铁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,推动交通强国战略落实。